English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科学家的故事(二)——袁隆平:“杂交水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

  2021年12月03日  点击:[]

1960年夏天,袁隆平在实验田发现一株“异型”的稻穗,它植株高大,穗大粒多,跟其他水稻植株相比,如“鹤立鸡群”。他做好标记,坚持观测记录,到秋收时获得 170多粒种子,对于如此优秀的植株,袁隆平想到将之作为良种培育。这是一种千百年传下来的方法,称为种子“选育”。

此后十余年间,袁隆平坚持不懈,克服种种困难,还经历了“文革”期间试验田秧苗被人为破坏,终于在1973年10月的全国水稻科研“苏州会议”上正式宣布: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法”配套育种获得成功,彻底解决我国主粮水稻产量不高的难题铺平了道路。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后,杂交水稻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社会上又传来一种声音:杂交水稻“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

那些以偏概全的传言曾给杂交稻的推广和粮食生产带来负面影响。1992年3月,一家报纸甚至在头版刊登了一篇座谈纪要,评价杂交水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我当时便联系了袁先生,问他是否可在媒体上予以说明,或者反驳一下。没想到袁先生并没有特别在意,生性豁达的他认为:一则那毕竟只是少数人的看法,二则他不想引起误会,“大家会说我听不得不同意见。”

他还告诉我:我国目前对优质大米有12项鉴定指标,有些指标与产量正相关,有些不相关,但没有一项与产量是负相关的。

他说:超级杂交稻亩产量从650多公斤到1135公斤,以后会更高,后来由于重视了品种改良,产出的大米12项指标全部达到优质大米标准。在他看来,众多组合的杂交水稻品种有个别组合米质欠佳很正常,但不能“以偏概全”。

但1992年6月上旬,江西省一位副省长来访,与袁先生谈及此事,希望他澄清事实,以免对粮食生产造成直接影响。袁先生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下决心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署名信。

《人民日报》将袁先生的来信加上《杂交水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的标题,在第二版全文登载。

袁隆平在信中用事实回答说,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籼优63”就是杂交水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公斤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米稻。

他还介绍了广东韶关市农业局举办的一次稻米品质鉴定会。参鉴品种共6个,其中两个进口优质米、两个广东名牌优质米和两个杂交稻米,名列品质榜首的是产量很高的杂交稻新品种“香优63”。

袁先生团队培育的超级稻品种实现一期攻关目标后,来参观访问的人络绎不绝。据介绍,广东某市委书记带队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参观考察,这位书记一口气吃了几碗“超级稻”煮的米饭,连声叫好,表示要引种。还有一次,某记者团来采访,几位女记者甚至每人吃完一碗后还添了饭。现在,用杂交稻煮的米饭更好吃了,自然就没有产量高、品质不好的说法了。

2008年7月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采访袁隆平


1997年2月,时任中科院院长周光召来湘考察,我陪同考察组到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当天,在中心的会议室门口,我看到各种优质杂交稻米一包包整齐摆放,袁先生热情地向周光召逐一介绍这些优质品种。

至今我还清楚记得,袁先生对优质杂交稻充满情感、实事求是、不忌闲言非议的自信表情。


本文来源于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