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杨湘雨在北楼前的硕士服照)
杨湘雨,2015年9月至今在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进行硕士研究生学习,并将于2019年6月获文学硕士学位。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受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派遣,赴韩国光州湖南大学孔子学院任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一年。现任2017级辅导员,即将任2019级新生辅导员。
今年的毕业季不仅意味着毕业年级的学生的离开,新年级学生的到来,同时,对于杨湘雨来说,也是她自己的人生节点——她即将告别自己的学生生涯,正式踏上辅导员的工作之路。
最近的几个月里,她一边忙着硕士论文的写作,和应届毕业生们一同经历着为论文爆肝、为答辩秃头的生活;一边忙着自己的实习工作。“硕士论文有个开题、中期、盲审的过程,然后是答辩,基本上要经历一年的时间。其实在我过来之前,关于论文的基础工作也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但是在实习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的修改和润色。”
尽管双重身份使得她格外忙碌,杨湘雨仍然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学院领导们、老师们对我也比较照顾,给了我适应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内容的时间。”在学院其他老师的帮助下,她顺利度过了这段可谓是“痛苦”的时期。“熬过来了,现在还好。”再谈起前段日子的忙碌,杨湘雨语气中多了几分轻松。
传播丨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在来到湖南大学新影院应聘辅导员之前,杨湘雨在韩国湖南大学孔子学院就已经有一段任教经历了。杨湘雨告诉我们,自己去韩国任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本科学的是国际政治,并且修了新闻传播的双学位,希望把握国际传播方面的实践机会,获得更多阅历;另一方面因为现在中国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国外仍对中国有些误解,希望能通过这个途径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杨湘雨在KBC演播厅照)
在韩国孔子学院任教的一年中,既有酸甜又有苦辣。在正式任教之前,杨湘雨和其他任教老师都接受了集中培训,既学习教学汉语文化的知识方法,又苦练韩语。除了语言和生活方面需要适应外,如何教学也是她所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教中国人汉语与教韩国人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我们教外国人动词‘喝’和‘吃’,通常会说吃的是固体,喝的是流动的液体,然而会有人问你:中国人为什么会‘喝西北风’?你告诉他这是中国的一句谚语,然而又会有人问你‘为什么是喝西北风而不是喝东南风呢?’”再谈起这个小故事,杨湘雨又露出了无奈的微笑。
(杨湘雨在韩国生活照)
由于所带班级的年龄跨度大、学习阶段不一样,并且几乎每天都要上早课,杨湘雨形容自己的2018年“真的是特别辛苦的一年”,但是她却从未因自己做出这个决定而感到后悔。
“这一年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我带过一个早班。”在这个班里全是有一定年纪并且已经功成名就的人,然而每一次的早课他们都从未缺席。在这里,有成功的公务员仅仅为了不让汉语被韩国国民所忽视而学习中文;有沉迷中医的医生为了解中医知识、想在医学上有更多的建树而来学习中文,在他的诊所甚至摆放着《黄帝内经》等中国传统医书。韩国作为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之所以能发展迅速,挤入“亚洲四小龙”的行列,这与他们身上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刻苦学习的精神与传承的态度是分不开的。杨湘雨感慨道:“我们要看到并且学习他们的优点。”
结缘丨与教学工作的相遇相知
在韩国孔子学院的这一年让从来没有考虑从事老师这一职业的杨湘雨改变了这个想法。课程结束时学生们明显的进步和收获让她获得了成就感,离任时学生们表现出的不舍也让她认识到了作为教师的责任。上进、努力、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些打动了杨湘雨的点,让她萌生了想让更多的年轻人拥有这种意识的想法。
“勤奋,刻苦,能为国家以后的发展做出贡献,能将国家使命和个人使命联系到一起”是杨湘雨理想中的学生应有的担当与坚持。比起“管理”学生,杨湘雨更加认同“引导”学生。在她看来,辅导员这个身份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人生导师,负责引导学生在大学阶段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建立对未来合理的规划、帮助学生成长为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知心朋友,作为年长几岁的姐姐,可以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告诉他们大学生活是怎样的,未来可以怎么走。当他们在生活、学业、情感上产生困惑时,及时给予他们疏导。“这也是我心目中工作的理想状态。”她笑着说。
辅导员应尽的职责恰好与杨湘雨心目中对老师这个词的认识相契合,所以在遇上湖南大学的辅导员招聘时,她选择了把握这次机会。从去年十月份,她就开始为应考而准备,经过这段时间的认真努力,她顺利成为了一名辅导员。
“能够考到湖南大学的学生都很优秀,”对于即将到来的19级学生,杨导憧憬着与他们未来的相处,“大学完全不同于高中及以前的学习生涯,大学生活很丰富,资源也很宝贵。应该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去钻研,去锻炼,要好好利用和珍惜大学这样好的一个平台,不断提升自己。”
记者丨燕钰 施一朵
图源丨杨湘雨
责编丨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