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5日至12月9日,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新院楼)负一楼展厅,一场名为《川渝拾记》的摄影展,吸引了许多过往的师生和游客驻足欣赏。
谭祖斌、徐智博、杨清欣、李博超,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除杨清欣(建筑学院16级)外他们都是建筑学院15级的本科生。展览的作品,是15级全体同学走进成都、重庆两地认知实习的成果。我们和谭祖斌、徐智博聊了聊展览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们的策展理念。
策展人,顾名思义,即策划展览的人,决定展览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它对应的英文是“Curator”,源于拉丁词“Cure”,最初的意思是——照料人们灵魂的人。
从人类起源来看,宗教仪式是最早的展览,而萨满就是最早的策展人,用宗教信仰治愈人类的灵魂。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艺术悄然而生,衍生出了策展人这一角色。
简单的三个字背后,实则蕴藏着深厚的学术背景。我们所熟知的展览通常有画展、影展、漫展、车展、文物展等,这些展览的策划都需要策展人掌握相应的艺术史学、艺术批评学、艺术管理学等相关知识。策展人的思维和理念,往往是决定展览内容、框架和格调的关键因素。
徐智博说:“我们还远不能称自己为职业策展人,只是做了一部分策展的工作,在作品和观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徐智博
谭祖斌对“策展”这一概念,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策展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先有作品,后有主题,著名艺术家的大型回顾展就是这样的;另一种相反,先有主题,后有作品,这需要策展人将概念反馈给艺术家,从而制作新的作品。“无论是哪一种,最重要的都是观者的感受。”谭祖斌说。
谭祖斌
起初刚接触策展这一工作时,他们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理念。
“传统”和“保守”是徐智博对自己过去策展思维的评价。回忆起去年策划过的一场摄影展,他说:“那时我们把一堆照片拿过来,把认为好看的挑出来,根据班级、地点分类,然后就直接那样张贴了,把照片和照片之间的联系,以及照片的故事忽略掉了。”
此次的《川渝拾记》摄影展,是谭祖斌等人在策展实践中的又一次摸索。
今年暑假,湖南大学建筑学院15级本科生前往成都和重庆两地,去感受不一样的城市空间。历时十四天,跋涉数千里,他们用相机记录下一百六十余个场景,成就了这场展览。
“云下”“土上”“城中”“见黄昏”“向晚”“意不适”,是此次展览的六大主题。谭祖斌解释说:“这些片段其实都是我们在一天中,心绪最容易波动的时候。我们借用它们将十四天浓缩起来,形成整个叙事。”
先按照“天”“地”“人”三个部分收集照片,再结合整体叙事,分别置入六个主题里,按照情感起伏确定六个主题的顺序,这就是他们的策展思路。
人员场地协调、前期宣传等具体工作主要由杨清欣和李博超来完成,谭祖斌和徐智博则负责把控整个展览的氛围。谭祖斌说:“照片悬挂的方式、灯光的照射、相关道具的摆放等都是为了营造氛围,氛围是重点。”
走完“见黄昏”,转过一个墙角,就走入了“向晚”。此时会发现,“向晚”开头的照片就是“见黄昏”最后一张照片的缩小版。
徐智博告诉我们这是有意为之:“当时看到这个转角觉得特别有意思,就像你在那走啊走,突然(视线)断了,然后又在另一端出现。”
展览中,有些照片看起来只是单纯的色块,甚至还有些模糊。谭祖斌说:“确实有人觉得莫名其妙。其实我们就是想做薄(照片的意义),因为薄了就意味着没有固定的指向性,那么,在展览营造起来的这个氛围里,(观者)就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为了表达这种“薄”,他们还引用了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短诗《日落》,打破原作的安排,选取其中的诗句作为六大主题之间的过渡与连接。
“我们没在意他的星星、世界这些(意象),而是一种氛围,他进入,然后慢慢地就走了。你来看这个展也是一样的,你走的时候,不记得每张照片拍过什么,但是你记得这种感觉,就可以了。”谭祖斌解释到。
氛围的营造比他们想象中要难,场地的限制使他们不得不放弃一些计划。他们原本设想的灯光安排是中间最亮,然后向两边逐渐减弱。但是展厅里都是日光灯,而且一个开关同时控制十盏灯,最后的效果不如人意,这也成了他们的遗憾。
面对一些外在干扰,他们用巧思将其化为了点睛之笔。展览场地原本并不是专门的展厅,遗留了一些建筑模型,无处转移,他们便干脆将其堆放到一起,大小不一的模型反而成了起伏的山城模样。
回望自己办展的初衷,谭祖斌说:“如果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摄影的人,看完展览后,有一点感觉的话,那么我做这件事就是有意义的。”
一旁的徐智博点了点头,说:“他(观者)如果完全没有感受到‘一天’的话没有关系,如果感受到的是一个季节变化(的过程),也完全可以。最重要的是他感受到的是什么。”
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作者已死”的时代,观者不需要思考“摄影师想表达什么”,只要问自己“我感受到了什么”,就够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k0NzQyNw==&mid=2652276394&idx=1&sn=5afdccabe9e79031812936025e20a1f6&chksm=8b877026bcf0f93082e40387f19810f0f0e2ce35eb25c7f2f785b1a309883eed62e228defa84&xtrack=1&scene=0&subscene=131&clicktime=1552039550&ascene=7&devicetype=android-25&version=2700033b&nettype=WIFI&abtest_cookie=AwABAAoACwATAAMAJJceAFaZHgDPmR4AAAA%3D&lang=zh_CN&pass_ticket=JBeFVBuY6mppZP%2BWwUhNfEjATrZefG%2Fg8k93dEDcYtSuiMab2LtO6D6AAg8zK60i&wx_header=1
记者 / 俞琴 罗家慧 宋爽
图片 / 罗家慧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排版 / 宋爽
责编 / 林仕晖
指导老师 / 吴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