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璇、刘艺梅 2019年03月07日 点击:[]
壹
见到李阿姨时,她正坐在小板凳上择菜——先用手捻掉根部的泥土,娴熟地剥去茎杆儿外面透明的皮后择掉顶端枯黄的叶子,过一下清水然后开始下一根青菜的处理。
李阿姨准备食材
李阿姨在这家名叫“80后夜宵”的小店里已经工作了三个年头。每天下午三点半,她都会准时到店里,处理好刚刚购进的各种青菜、毛肚和花蛤是她的主要工作。待到每天凌晨三点店面打烊后,她脱掉店里的工作服和围裙,简单拾掇一下后回家休息。
这份近乎昼夜颠倒的工作,她一干就是三年。当被问及身体是否吃得消时,李阿姨低着头抿嘴笑了一下:“习惯了就好了。”李阿姨年近四十,孩子还在上高中,她和丈夫来长沙打工,最终选择在长沙夜宵圣地东瓜山做一份杂活儿为家里赚些补贴。
和李阿姨一起在这家店工作的,还有几个年龄相仿的阿姨,有的负责切菜,有的负责拖地抹桌子。做着手头上的活计,她们或窃窃私语地笑闹,或大声呼喊着彼此的名字,说着打趣儿的话。
待到夜幕降临,人流在东瓜山漫延开来之时,她们便会像过去许多个忙碌的夜晚一样,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厨房里传出油和辣椒碰撞的“噼啪”声;大堂内觥筹交错,服务员将碗碟碰得叮当作响声;迎宾在店外马路上满面笑容地招徕顾客:“恰饭不?里面有位置。”
贰
吴娭毑看着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紫苏桃子姜,笑眯眯地点头:“这个紫苏啊,姜啊,汤啊都是能吃的。好吃的嘞!我们家的紫苏桃子姜才是这边最早也最正宗的,别的家啊学都学不来的。”
这家小名叫“幸福的味道”,门口挂着的红色条幅赫然入眼,写着“百度推荐最正宗紫苏桃子姜”。不到下午五点钟,店内已经有了三桌顾客,每个桌子上都有两到三盘紫苏桃子姜——紫色的汁水浸透了爽脆的桃子片,一簇紫苏叶衬底,点缀一颗杨梅,吃起来生津止渴,酸甜可口。
紫苏桃子姜
这家店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营业,由一对下岗的小夫妇创建,那时的东瓜山周围只有几家小吃摊,陈百万炸肉肠,裕南炸炸炸等。而长沙传统地道的小吃——紫苏桃子姜,就成了“幸福的味道”主打的招牌小吃。
吴娭毑说,店里主要是女儿女婿打理,自己每天下午三点过来帮忙,生意好的话每天能卖出去七八十份紫苏桃子姜,店里一般营业到凌晨三点。“我熬不了那么晚啦,年纪大了,大概七八点以后我就走啦。”
在东瓜山生活了三十几年,曾经铁路交错的街道转变为如今的深夜食堂,吴娭毑回忆时脸上显现出一种深情。“生活这么多年感受最深的是累,生意不好的时候很烦躁,热闹、生意好的时候就是甜甜的忙碌。”
叁
东瓜山里仍保留着许多老式的公寓,绿叶红花爬满窗台,衣物被子挂满晾衣绳,迎着山对面在建的高楼大厦随风拂动。居住在山上的老人们每日徒步下山,又提着满满的菜篮缓缓踱步回家。傍晚带着孙儿出来溜溜弯儿,顺路买几根肉肠、几份紫苏桃子姜带回家呷。
傍晚老人徒步上山回家
张嗲嗲是衡山人,只身搬到东瓜山刚半个月,白天去夜宵店里赚点零花钱。每天傍晚时分,他会乘着落日下山前的最后一点余晖,坐在自家单元楼门口的大树下乘凉,手里攥着一个老式收音机放京剧听。
东瓜山夕阳
我们遇到他时,张嗲嗲穿着一身土灰色衣服,趿着一双拖鞋,注视着山下逐渐沸腾起来的街道,攥着收音机的手轻轻摇晃,《沙家浜》选段《智斗》中胡司令的声音铿锵有劲:“……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
由于刚搬来不久,张嗲嗲还不太认识街坊邻里,常常一个人在小区溜达,随身带着收音机听个广播或者京剧。“我家里那边种着田,我来这边打个工,也玩一下。这里不吵的。”话说完,他收回和我们聊天时无处安放的目光,又一次投向山下人声鼎沸的街道——太阳已经下山,橘色与白色交错的灯光在街上投射出阴影,忽明忽暗之间,萦绕着东瓜山的烟火味。
来源 / 杜子璇 刘艺梅
排版 / 林仕晖 唐皖君
责编 / 林仕晖 唐皖君
指导教师 / 吴月娥
上一篇:话题 | 寒假,那些无法忘记的……
下一篇:东瓜山 • 酒味 | 你有故事,我有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