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对于创业者来说,应该如何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品质打造品牌,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促进品牌构成高价位,进而得到比较大的利润空间,从利润空间里面拿出一部分来帮助贫困户,进而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这是湖南湘一灰汤鸭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罗玉林对精准扶贫的独到见解。
2015年,湖南湘一灰汤鸭业有限公司成功改造“稻鸭共生”生态水稻1560亩,利用养殖传统灰汤鸭和种植有机生态水稻,延伸产业链。通过“稻鸭共生”模式基本杜绝农药的使用,再通过深耕和使用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解决粮食重金属超标问题。目前,罗玉林通过“稻鸭共生”生态模式,与当地鸭农展开合作,加快了农村贫困户脱贫进程、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从2009年开始,罗玉林就致力于灰汤鸭的养殖及销售,“灰汤鸭不仅是灰汤的特色物种,而且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灰汤鸭是能够‘走出去’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灰汤人,应该为灰汤鸭的发展做出贡献。”抱着把灰汤鸭做成品牌的想法,罗玉林就此走上了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 困难重重
鸭子具有喜水又怕湿的生物学特性,生活的环境过于干燥或过于潮湿都对鸭子的生长不利。考虑到鸭子的生长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罗玉林的养殖基地都建在偏远乡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最初,为了节省成本,养殖基地只有我和妻子二人共同打理,白天我们饲养鸭子,晚上我们躺在床上能透过屋顶数星星。”
创业的艰辛重重地压在罗玉林的肩膀上,而家人的不理解又成了他不得不背负的“一块巨石”。罗玉林最早从事建筑行业,凭借着自己的踏实勤奋,他早已过上了吃穿不愁的小康生活。但在灰汤鸭领域的“一番折腾”,不仅使他欠下了几十万元外债,早年间买下的房子也不得不被拿去抵押贷款。“我父亲对于我‘半路出家’养鸭的做法极其不赞同,有一段时间,我甚至不敢回家,只能趁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回去看一眼。”在近十年的创业历程中,罗玉林走过的每一步都不甚平坦,如今年逾四十的他,头上已经冒出了与年纪不相符的缕缕白发。
养殖基地的鸭子
“我34岁的时候,开始经营灰汤鸭产业,初期由于没有经验,走了不少弯路。连续三年亏损,不但把自己的钱亏空了,而且负债累累。” 为了确保鸭肉的品质,罗玉林在灰汤鸭养殖之初,采用建立养殖基地、进行大规模养殖的模式,但这一选择给他带来了诸多难题。大规模养殖灰汤鸭,鸭的排泄物、掉落羽毛以及饲料残余等不可避免地造成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难以达到国家环保标准,对当地环境保护亦十分不利。饲养的鸭子数量众多,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不仅鸭肉的品质难以得到保证,鸭子的疫病防控也是一个大问题。
2011年,他投资60万元,圈养了5000羽灰汤鸭。但由于养殖密度大,未注重防疫,他的鸭子染上了疾病,开始大量死亡。大规模养殖灰汤鸭的种种弊端迫使着罗玉林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产业扶贫 良性互动
“灰汤鸭产业扶贫表面上看是我去帮助贫困户,实际上是他们在帮我。我们灰汤鸭产业的发展需要贫困户养殖的鸭子,只有广大贫困户保证了鸭子供应数量,灰汤鸭产业才能持续发展。”创业初期面临的种种难题促成了罗玉林经营战略的改变,而这一改变不仅给灰汤鸭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对当地贫困户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喜讯。
为保证鸭肉品质,湘一产品所用的灰汤鸭必须原生态饲养6个月以上。罗玉林免费提供鸭苗给当地贫困户,保证饲料供应并帮助解决疫苗防控等鸭子饲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农户饲养时间达到要求后,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回收。农户无需承担鸭苗、饲料、疫苗防控等成本费用,鸭子的销路也有了长久的保障。“我们的企业比较小,大概只有20人,但是我们企业在宁乡乃至全国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当地农户对我们的反响也是非常好。”
张少良
9月9日,记者和罗玉林一行来到了灰汤鸭养殖基地,走过弯弯曲曲的土路,便见到了贫困户张少良家的“鸭子集聚地”。彼时,张少良的儿子正赤脚站在鸭塘中央喂鸭,只见他一声吆喝,鸭子便成群结队地游来觅食。张少良今年已经60多岁了,妻子因患癌去世,留下了两个有智力缺陷的儿子,家里还欠下了一万多的外债。勤奋务实的张少良除去经营自己的稻田,已经养了3年的灰汤鸭,一批大约能养400只鸭子,通过卖鸭子、鸭蛋,一年能够达到4、5万元的纯收入。
提到鸭子,张少良立刻来了兴致,“大概在农历八月十五之前,会送来一批小鸭苗,上半年插秧前罗总就收购回去,春天的鸭子每天一般只下一个蛋,400多只鸭子,我春季每天能有差不多400元的收入。鸭苗在稻田里吃虫、虫窝,所以我的稻田都没有打过农药。”看着自己池塘里的鸭子,张少良的语气中充满了掩饰不住的喜悦。
张少良
从农村走出来的罗玉林,对像张少良这样辛勤的贫困户十分关注,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成了他一直在奋斗的事业。“看到贫困户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我对钱没有太大的渴望,我个人能用多少钱呢?能够让农民把钱赚了,能够推动农户的发展,这才是让我觉得开心的事情。”灰汤鸭产业扶贫事业在近几年得到充分发展。2015、2016、2017三年,罗玉林通过灰汤鸭已经成功帮扶了200户贫困户,扶贫成效显著,他帮扶的贫困户张崇六一度被评为宁乡“脱贫之星”,成功过上了“富日子”。提到2018年扶贫计划,罗玉林表示,“产业扶贫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事业,明年我们力争再增加200户,帮助更多贫困户远离‘苦日子’!”
“稻鸭共生”+旅游开发=持续发展
湘一灰汤鸭业有限公司是全国唯一一家具有生产稻鸭共生生产专利的企业。2011年,罗玉林引进了“稻鸭共生”的生态养殖模式:鸭吃害虫和杂草,禾苗“吃”鸭肥。鸭子在禾间穿行,通风松泥,便于水稻吸收养分;稻田既不打农药,也不施化肥,生产纯生态稻米。同时,当地独特的地热资源提供了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这样的纯绿色、原生态的农业发展模式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湖南日报》以“灰汤鸭生态稻共生共长”为题对湘一灰汤鸭及“稻鸭共生”平衡种养模式进行了文字报道,CCTV2、CCTV7、CCTV4先后对灰汤鸭进行了专题报道;在首届杂交水稻与世界粮食安全高峰论坛上,袁隆平院士更是对这一模式提出宝贵意见,并给予高度赞赏。媒体的报道和关注,扩大了灰汤鸭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进一步为灰汤鸭产业打开了销路。
CCTV4对灰汤鸭的报道
“我做灰汤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农业、农村的情怀,但不可否认的是,媒体的宣传报道和宁乡旅游业的开发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宁乡旅游业的发展,对灰汤鸭产业的发展具有突出的关联带动效果,不仅为鸭肉带来了客源和市场,而且在影响力方面的作用也十分显著。
看到旅游业对灰汤鸭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罗玉林也加快了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脚步。目前,他正致力于在他的家乡——长沙市偕乐桥镇东务村,打造长寿村农耕文化基地,利用“稻鸭共生”理念打造可视化农业、体验式农业,意在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罗玉林表示,“我的根在农村,我的事业在农业,我愿意为农民的致富之路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辈子,我可能就是与农业、农村、农民打交道了!”
来源 /刘旭 王雅新
排版 / 杨寒 薛尤嘉
责编 / 杨寒 薛尤嘉
指导教师 / 吴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