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部落文明的余晖:云南七宣“哑巴节”

王若钰 江宏   2019年03月06日  点击:[]

神秘的哑巴节

七宣村

七宣村,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彝族村寨,藏匿于云南省祥云县最东部的深山中。因为山路崎岖,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从县城开往七宣村的客运车辆。

也正因为交通不便,七宣村与世隔绝,千百年来,逐渐孕育出独特的彝族文化。走进七宣村,可以看到刷成砖红色的墙面——源于彝人对火的崇拜,可以看到墙上古拙的图腾符号、树枝上的红色绳结、村民们敬为神物的大犁,还可以看到淳朴的牧羊人和采菌人……古老的部落文明和农耕文明在七宣村留存下最后的余晖。

墙饰

神犁

正是在这样一种原始、封闭的环境下,七宣村彝民独有的节日——“哑巴节”得以原汁原味地传承百年,延续至今。2009年,“哑巴节”被列入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十四代“大哑巴”扮演者罗金权成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每年正月初八,便是七宣村的盛会“哑巴节”。天还未亮,村中男女老少便聚集在村外的龙王庙前,等待“哑巴”出山。在龙王庙中,村里善画的老人为参加表演的“哑巴”队伍涂抹彩绘。

彩绘

哑巴队伍由一个“大哑巴”、十二个“中哑巴”(男女各半),若干个“小哑巴”(有男有女)组成,此外,还有扮神牛者一人,扮耕田老农者一人,葫芦笙乐手、三弦乐手、笛子乐手各一人,讲吉利话者一人,接收供品者若干人。

“大哑巴”身上仅着羊皮短裤,头戴插有长长锦鸡毛的牛皮头饰,胸前绘黄龙,龙头高昂,腿上绘黄龙身,后背绘青龙抢宝,手臂上绘青龙身。“中哑巴”里,男子身穿羊皮褂和羊皮短裤,脚穿绣花凉鞋;女子穿彝族绣花服饰,脚穿绣花毛边底布鞋。“中哑巴”脑门要画太阳,男子画黄心黑边红光太阳,女子画红心白边白光太阳,此外,男子胸前画牛头,手臂上画女性生殖器官,膝盖画女性乳房。“小哑巴”由村里的孩童扮演,化妆只在脸上和手上涂抹锅烟。在节日中,“小哑巴”们给八方来客涂抹烟灰,被涂抹越多的客人表示越受欢迎。

大“哑巴”

化妆完毕,“哑巴”队伍从龙王庙出山。出山仪式庄重肃穆,以鼓声为信号,从“跳哑巴”的广场到龙王庙每隔一段安排一人传递信号,大声喊“请哑巴出山”,一直传喊到龙王庙,然后四名“中哑巴”用彩轿抬“大哑巴”出山,其余“哑巴”则跟随在彩轿后,一路上打歌不断。

“哑巴”队伍行进到广场,便正式开始哑巴舞表演,主要舞蹈有:杵臼舞、神鼓舞、耕牛舞、老人舞、小哑巴舞,还有耍刀、跳笙等等,舞蹈形式丰富多样,表演方式不拘一格,天然拙朴,粗犷奔放。

“哑巴”舞

待表演全部结束,“大哑巴”以一声颇为尖厉的嘶吼收尾。但真正的重头戏还在后头,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哑巴”队伍会挨家挨户“跳哑巴”,类似于许多地方曾经盛行的“跳大神”。除家中有新丧的人家,七宣村一百三十余户人家都要逐一跳过。在村民心中,“跳哑巴”能够驱除邪祟、疾病与灾祸,带来平安与幸福。

直到晚上八点左右,这场狂欢才渐渐落下帷幕,在祥和喜乐的氛围里,大山深处的村庄又重归宁静。

表演结束

传说与现实

关于“哑巴节”的由来,村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有一年闹饥荒,村中善良美丽的哑女常常外出乞讨,把讨来的食物分给村民们。有一次,她乞讨归来,因为太过劳累,就坐在现今龙王庙旁的一棵大树下睡着了,不想一觉醒来,竟已身在龙宫。原来龙王看上了哑女,想把哑女留在龙宫做妻子。此后几年,哑女与龙王在龙宫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还生下了几个龙子,但哑女思乡心切,始终牵挂着父老乡亲们,于是她请求龙王准许她每年正月初八回乡探望村民。因此,每年正月初八,村民们都要接哑女回乡,一代代延续下来,便形成了“哑巴节”。

但是,故事中的哑女,缘何变成了现在的男性“大哑巴”呢?“大哑巴”罗金权告诉我们,一开始“大哑巴”的确是女性,但因为跳哑巴体力消耗极大,女性难以胜任,便逐渐改为男性跳“大哑巴”了。

此外,罗金权介绍道,“哑巴节”虽然源于传说,但也有其现实意义。比如哑巴舞中最具特色的耕牛舞——扮神牛者身披灰色毛毯,手举木刻牛头,扮耕田老农者头戴斗笠,身穿蓑衣,一手扶犁,一手拿鞭杆,高卷裤脚,边“耕田”边以问答形式唱“节气歌”:“什么时节雨水多? 正月立春雨水多。什么时节是春分? 二月惊蛰到春分。什么时节是清明? 三月清明是谷雨。什么时节是立夏? 四月立夏是小满……”模拟了山民的日常劳作,本意是为了传递农耕知识。

再如“中哑巴”身上彩绘女性生殖器官,除了表达彝族先民的生殖崇拜,也是在对后辈们进行无声的性启蒙,这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下的农业村落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今天,“哑巴节”已经成为一个纯粹的节日,但在罗金权看来,“哑巴节”于七宣村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他说:“现在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平日村里只剩下些老人小孩,但每年哑巴节,大家都会赶回村里,和家人团聚,这就是‘哑巴节’的作用。”

祥云县政协文史办公室主任杨彦说:“七宣村彝族作为彝族中的一支,其特有的节日‘哑巴节’,是一个珍贵的文化基因,举办‘哑巴节’对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与发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作为农耕时代的遗存,七宣“哑巴节”将如何传承下去?

对于这个问题,祥云县旅游局局长刘黔云如此回答:“‘哑巴节’要传承下去,首先要保护好它的生存土壤。换句话说,七宣村要能留得住人,要能让七宣村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家致富。只有这样,‘哑巴节’才能在一代代原住民的传承下延续下去,它才是一个原汁原味的、活的文化遗产。”

为充分开发“哑巴节”旅游资源,通过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2012年,政府投资557万元开展七宣彝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在村口立起高大雄伟的寨门,村中各处装饰了彝族特色文化符号,村中央修建了平整开阔的广场,提升了这座古老村寨的旅游价值。

彝族“哑巴”文化传习所

2016年,祥云县政府投资约170万元将原先弯多路窄的检村到大营七宣村的弹石公路修成如今宽6.5米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好走了,外来的游客相应也多了。

2018年“哑巴节”,七宣村接待游客逾三万人,为历年之最。七宣村村民罗武说:“我们村里很多人都在‘哑巴节’当天出去摆摊,卖零食、水等等赚钱。今年哑巴节我家靠卖烤玉米、土豆就赚了四百多块钱。”

此外,扶贫政策也为七宣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2017年,村里建起民族特色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进了崭新明亮的新居,大大提升了七宣村的人居环境。同时,政府大力发展七宣村制陶业、核桃种植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帮助村民们“在家门口致富”。

在保护传承人方面,政府亦做出了相应的努力。自2009年起,“大哑巴”罗金权每年可领到省级非遗传承人补贴金5000元,从2018年开始补贴金涨到了8000元。“中哑巴”罗正忠是“哑巴节”中的音乐担当,他音乐天赋极高,擅长吹奏芦笙、笛子,擅长演唱彝族歌曲,他还收集整理了近百首彝族小调,被称为“祥云少数民族歌王”。祥云县政府将他评为县级“文化传承人”,多次推荐他参加大理州内歌唱比赛或演出。在县文化局的倡导下,七宣村还成立了一支“姆的馁”文艺队,多次参加县文艺汇演。

“哑巴节”带动了七宣村的发展,而七宣村的发展定然作用于“哑巴节”的延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良性循环将使“哑巴节”在新的时代里焕发新生。


来源 / 王若钰 江宏

排版 / 王硕

责编 / 柳雯娟

指导教师 / 陶贤都 戴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