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荣誉性、学术性、纯洁性的楷模
-----追寻大师足迹,学习隆平精神
新闻与传播学院 李浩鸣 王越
2021年5月22日,深受人们崇敬的袁隆平院士因病在长沙逝世。
海南三亚阳光下抽穗扬花、长沙东郊夏雨中稻禾浓绿的杂交水稻试验田里,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位步履坚实“老农”熟悉的身影了。他勤奋、可亲的形象永远镌刻在无数人的心中。
5月23日,受习近平总书记的委托,中共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转达了对袁隆平的深切悼念和对其家属的亲切问候,在高度肯定袁隆平重大贡献的同时,提出了要学习他的高贵品质与崇高风范。
5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要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维护院士称号的纯洁性。
袁隆平,这位中国工程院的资深院士,正是中国院士称号荣誉性、学术性、纯洁性回归的一个楷模。
一、国内外一致认可的科学成就
早在1981年6月27日,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就指出,我国国民经济虽然受“文化大革命”破坏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等等。
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同中央领导同志的谈话时说,“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湖南的水稻原来增长15%—20%,最近有个新发现,又可以增长20%,证明潜力还是很大的。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最近有个新发现”指的就是袁隆平当时正在研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
中国杂交水稻科研成果不断外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无可辩驳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惑人之问。一大批有良知、有德行的外国同行专家对袁隆平不吝各种赞美之词: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杂交水稻是第二次绿色革命。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是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就在长沙,这里是各国杂交水稻科研工作者的‘麦加’圣地。你如果没有见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那么说明你的科研旅途才刚刚起步。”
“袁隆平在世界上率先培育成功并广泛种植的杂交水稻,从亚洲、非洲到美洲广泛传播,养活了数以千万计的人口。”
在上世纪70年代担任过中央主要领导职务的华国锋同志,曾在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即将取得突破的关键时刻给予了巨大支持。 2008年1月3日,他在《袁隆平访谈录》文稿的序言中说:中国是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发明的国度。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袁隆平精神在鼓舞着我们。我们有优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一定能够孕育出千万个袁隆平式的伟大科学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二、杂交水稻育种是他毕生的追求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袁隆平生性乐观活泼,幼年时期就有着对大自然的强烈兴趣,考上大学便跳入“农门”。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农学专业的大学生,无论是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还是不利的政治、学术环境,他无怨无悔,专心致志,在探索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孜孜不倦,从不停步。
上世纪50年代,年轻的袁隆平响应“向苏联学习”的号召,也尝试按照苏联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观点和思路,搞了不少西瓜和南瓜、月光花与红薯、西红柿与土豆的嫁接,那些试验结出了“奇花异果”,曾使人称奇。但他心里却很明白,这些精心培育的作物根本没有遗传优势,使他对“苏联学派”的遗传学理论产生怀疑。一边是经典的欧美孟德尔、摩尔根等基因遗传学理论,一边是当时流行的苏联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遗传学观点,科学研究的方向在哪里?袁隆平称自己像“一时迷途的羔羊”。
1960年开始在中国大地发生的粮食大饥荒的惨痛情景,让袁隆平刻骨铭心。他立志潜心攻破水稻优良品种培育难关,为的是多打粮食,解决老百姓“有饭吃、能吃饱”的问题。
追求科学真谛的“欲望”,解除饥荒威胁的责任,使年轻的袁隆平冒着“政治上”的风险,深入钻研西方生物遗传学理论。他结合教学工作,开始潜心探索。他还利用假期,自费到北京向遗传学权威专家请教,更加坚定了深入探究经典遗传学中作物杂交优势问题的信念。
袁隆平提出的“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从中获得水稻雄性不孕系、保持系及恢复系,用作水稻杂种优势育种的材料”,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前瞻性研究成果,其科学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很快被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发表,那是1966年2月,正值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即将开始的前夕。而就是在这偏远湘西的一所不起眼的农业学校里,袁隆平吹响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号角。
令人回味的是,从1960年袁隆平立志从事水稻育种科学实验开始,到1973年在“苏州会议”上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法成功”的十余年间,正是新中国历史上“极左思潮”泛滥,政治运动频发,经济建设和科技教育事业不能正常发展的时期。而恰恰是在这个期间,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
究其原因,一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农业,“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粮为纲”政策深入人心。即使在“文革十年动乱”中,农业生产也没有停滞,杂交水稻研究还能得以艰难进行,并开展了奇迹般的全国水稻育种科研攻关大协作;二是袁隆平先生的使命感与睿智、豁达交织之使然。在恶劣的科研、生活环境中,他能带领科研团队不折不挠,专心致志,这里是他生活的舞台,这里有他毕生的追求,激励他在崎岖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奋进前行;三是在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湖南,历任省领导、政府部门、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对杂交水稻能多产粮食充满期待。尽管杂交水稻科研工作“屡遭不测”,但总能在最困难的时候“绝处逢生”。
三、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大凡伟人,总会使人仰首;大凡名人,总有凌人气势;大凡长者,总让后生感觉“代沟”难逾。
凭袁隆平对解决人类粮食安全问题的贡献,他无疑是一个伟人;按做学问者在国人乃至全世界的影响,他铁定是一个名人;这位度过90个春秋的老人,当然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但每次见到袁隆平,总感觉他是那样平和,那样随意,喜怒哀乐显现于言表。平日高兴时他递烟度火,茶水招待,还交代助手安排客人饭菜;工作忙碌时旁若无人,视而不见,不希望被人打扰。
袁隆平是一位新中国自己培养的农学专业大学生,是在我们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里知名度最高的科技专家,是科学成就在国内外获得奖项最多的中国学者,他的科学研究从地处湘西山区的安江农校起步,走遍了中国、走向了世界。他是新中国科学技术界的骄子。
他是一个无党派人士,数十年间,能向党中央4任总书记直接汇报科研工作,能和国务院5届总理当面谈杂交水稻研究,能与近50个国家的政府首脑讨论合作交流,能60多年像世代农民一样与泥土、稻谷、种子打交道。水稻种植大户奉他为致富的“稻神”,新闻媒体的朋友把他当成科技界的“大熊猫”,他和他的科研团队总是新闻的“富矿”,每次采访,总会有舒心的收获,总会有太多的感受。
从未谋面的农民朋友听说袁隆平来了,会很快层层围过来看望他。偶在餐馆或商场,总会有人觉得与他“似曾相识”,说他像是“一位明星”的也大有人在。湖南郴州一位青年农民在承包田里种杂交水稻丰收了,兴奋得在自家的大门上贴了一幅对联:上联是“改革开放靠邓小平”,下联是“粮食丰收靠袁隆平”。这个年青人还揣着自家积攒的几万元,找到河北请了一个国内最好的石匠为袁隆平塑像。村民说袁隆平是功德无量的“米菩萨”,有长者称他是当代“神农氏”。
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从不忘记那些数十年并肩战斗的同事、助手和学生,从不忘记那些在全国各地为杂交水稻育种与推广应用有过贡献的同行们,也没有忘记那些支持过杂交水稻科研工作的领导同志、政府工作人员和新闻媒体的朋友。他会把科研成果获得的各种奖金捐献出来资助科研项目,奖励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推广者,还为灾区人民、贫困学校捐款。
袁隆平,他树起了科学技术植根于社会、科研成果扎根于基层的一座丰碑。成为中国现代文明社会的建设、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传奇。
四、崎岖道路上攀登的快乐人生
袁隆平数十年追求真理,坚持探索,不懈攻关,不断创新的艰难历程再次证明了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在科学领域内.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艰苦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面对“杂交水稻没有遗传优势”的权威论断,他没有畏缩止步,更没有改弦更张,而是潜心钻研当时不被看好的基因遗传学理论,坚持科学实验,及时公开研究成果,试图打通这条“断头路”;
当试验田中被寄予无穷希望的不育材料幼苗被人毁坏时,他和学生就把残存的“漏网之鱼”连根带泥捧回家悉心养植在试验盆里,继续观测、研究;
笔者曾不忌讳地同他探讨一些“敏感话题”:
“三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推广后粮食产量大增之时,“高产不优质”的说法接踵而至,他没有“听不得不同意见”,带领团队默默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实现了杂交水稻“既优质又高产”;
当获得我国至今唯一的“特等发明奖”时,他说“这是我们集体努力的成果”。有人质疑“水稻的遗传优势是发现而不是发明”时,他一笑了之。而仗义者为他直言:水稻的遗传优势是发现,中国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与方法是袁隆平团队独创的科技发明,全世界公认;
外国同行给予他 “杂交水稻之父”盛誉,他清淡地说“自己只是比别人先行了一步”;
谈及“袁隆平品牌”价值被评估1000个亿,他笑着说“我都不相信这个”;
把他的名字用于上市公司名称,他无奈地说“开始我坚决不同意,到时说袁隆平股票今天涨几毛,明天跌几分,那成了什么事!?后来省领导就亲自多次上门做工作,说是为了湖南科技企业的发展,还可为杂交水稻研究提供经费支持,我不同意不行啊。”
说起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他有些兴奋地说“当他们全场起立鼓掌的时候,我一个搞农业育种的科技人员能获得这种荣誉,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很自豪!”
为他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落选而惋惜,祝贺他顺利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他认真地说“院士是一种荣誉称号,申报院士只是想让研究成果得到一种认可。”
问到他为什么没有加入党组织时,他率性坦言:“年轻的时候很想入团、入党,那时候‘政审’过不了关,后来就一心去忙着搞科研试验了。我是一个有点自由散漫的人,如果对照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标准,还差得远呢。”
……
追寻袁隆平60余年科学探索的足迹,赞誉他有“大学者风范” “大专家风采”一点也不为过。毕竟正直的科技界行家的眼睛是“亮堂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等耀眼夺目的荣誉称号落在他的身上使人感到顺心畅意。因为,中国至今唯一的“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荣誉勋章以及各种国际大奖都不是可以轻易企及的。
他说“名人不好当”,更喜欢自由自在。和许多普通人一样,他喜欢游泳、打球;会拉琴、开车;还下棋、养猫。他会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春节联欢会上唱歌跳舞。高兴时会点着香烟、挠头开怀大笑;每天晚饭后到室外散散步,有机会还陪着老伴去逛逛集市、超市。
这就是袁隆平---一个集勤奋、无私、拼搏、奉献于一身的新中国科技工作者,一个使世界仰望、令国人骄傲的时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