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第三届岳麓传媒与文化发展国际论坛在长沙隆重开幕,业内大咖齐聚星城,就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主题进行讨论。
在下午举行的院长论坛上,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就“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如何定位”这一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论坛结束后,董天策院长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
寻找核心竞争力
提到融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董天策在院长论坛上提出,新闻从业者要懂得媒体融合报道的方方面面,“但想要打破行业边界,还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有的同学写稿很一般,但他摄影也许特别在行。好的摄影记者有拍照的敏感度,就像新华社的记者为政治局常委拍照,要让各位领导在没人指挥的情况下把握好位置、表情,捕捉下那个瞬间,是需要敏感度的。”董天策院长解释道。
在新闻领域“全才”很难,新闻报道却又包括了从文字到图片、甚至视频的内容,于是董天策院长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许多融媒体形式的报道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的,包括采访、报道、编辑制作等等。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核心竞争力,那团队也有竞争力了。”
因此,董院长认为“核心竞争力”背后的含义是,一方面指个人有很突出的能力,另一方面指能够与团队很好地配合并完成任务。
模式改革与创新
院长论坛上,董天策院长提出了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看法。他认为要把握好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延伸来讲就是新闻学界和新闻业界之间的关系。他在《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范型》一文中就写道——新闻传播教育不能只讲“对接”或“接轨”,还要讲“超越”,努力超越业界,甚至尝试引领业界。
董天策院长认为,对于课堂上的知识,学生不应仅仅是将它学会,而是要有一种创造性、研究性的思考,“你们做出来的东西,应该要让业界看到觉得‘这个东西我怎么没想到,你们确实是后生可畏’。而不是像现在,你们读完书,还要去实习、去看他们怎么做。”
在董天策院长看来,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最需要培养的能力:“我们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即使刚工作时没有一线记者那么熟练,但是希望他的创新能力已经超越了业界的人。因为行业内的人,很容易形成一种惯性。一种东西做顺手了,就喜欢重复,重复多了就没有创造性了。”
董天策院长提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那个时候哪有人叫他去办报纸?他们就是自己做出来的,他们就能在学校自己创办一个社团出来。这种人会发愁找不到工作吗?”
同时董天策院长也指点出创新教学模式对新闻传播人才培育的重要性,“显然,简单地沿袭传统模式在融媒体时代完全不够用,它们会提供一些启发、一些灵感,但更需要我们去创新教学模式。”对于新闻教学的模式,董天策院长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我理想的模式中,研究型大学、985大学还是以研究型课堂为核心的。学生应该在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研讨式学习的氛围中成长。”
但这种研讨型教学模式想要落地,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有些老师的ppt可能十几年没改过,他教新闻采写的课,就照着PPT上课。但对于985大学的学生来说,采、写、编、评可以让学生分组,自己去采访、写稿,完成后老师再来进行评价,同学们一起讨论优劣,再返回去修改。”董天策院长觉得,通过真真切切的实践,同学们才能发现原因,重新回到课堂弥补不足。
除了整体模式上的创新,董天策院长还强调了以学校资源、特点为基础进行创新,“每个学校都会有自己的传统、优势和资源,各个学校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怎样利用已有资源发展出自己的优势,这是要思考的。”
主动而广泛地阅读
新闻教育想要培养出杰出的新闻人才,光靠学校、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董天策院长认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亟待提高,“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不读书,他的写作能力怎么提高?他的思维能力怎么提高?思考的能力、人文关怀从何而来?”
谈及新传专业学生的阅读现状,董天策院长有些担忧,“我在给研究生上课时做过小调查,90个学生中,本科四年里读过10本书的只有7人,读过20本书的就1个人举手。他们总是期待老师来讲,希望老师带着来读。但如果只是老师在给学生讲阅读的感受、体会,那还是老师在读,不是学生在读。学文科的同学没有阅读能力,怎么积累知识?”
董天策院长认为新闻学科有其特殊性,经典新闻文本是需要重点阅读的内容,“我们所有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在他看来,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还应拓宽阅读面,“读《史记》对于写通讯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史记》传记每一篇都有‘太史公曰’,那个评论非常精彩,是很好的点评范文。”
谈到目前高校大学生阅读普遍较少的原因,董天策院长分析道:“同学们耗在手机上的时间太多了,没有思考,我们的注意力、兴奋点都被那种娱乐性质的东西消费掉了。外部的环境也很急躁,我们教育界很急、老师很急、业界也很急,于是学生也跟着急,每天都有一些新名词,但他们了解了一堆概念却都空洞无所指,成为了一个漂浮的人。”
树立长远的目标
采访的最后,董天策院长向所有新闻学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树立长远的目标。
“首先你要想清楚,要做什么”,董天策院长说,“我们个人的发展可以与党和国家的发展节点结合起来,比如说到2035年,要成为业界学界的新锐力量,到2050年,要成为这个行业的中流砥柱。针对这些长远的目标,再来安排学习的计划。“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是一个长远的目标”。
董天策院长认为,作为新闻学子,更要有一种担当精神、一种责任意识,不应只关注眼下的个人的利益,“要站在未来思考,我们要有什么样的历史担当,对国家、对社会、甚至对人类能做出什么贡献,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做长期化的安排,平常学习要静下心来,持之以恒。”
文字 | 宋爽 周乾鹏 苏醒
采访 | 周乾鹏 苏醒
排版 | 周乾鹏
图片 | 范伟堂 姬瑗 刘昌昊 王淑玥 辛月 张心雨 陈晨
责编 | 宋爽
指导老师 | 吴月娥 戴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