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流浪地球》之后,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绿皮书》刷爆各大媒体平台,斩获了第九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三大奖项,可以说是本届奥斯卡最大赢家。
奥斯卡最佳影片
本片采用反转的艺术手法,反差强烈,对比鲜明。以往种族冲突、阶层隔离题材的影片大多是白人居高临下,但在本片却正好颠倒过来——黑人主角跻身精英、白人主角却出身下层。除此之外,不同于以往的种族题材电影,本片的风格也是诙谐幽默,富含喜剧效果。
影片开始着重刻画了白人主角托尼的种族偏见——把家中黑人帮工喝过的水杯扔掉,言语之间尽显对有色人种、甚至包括黄种人的歧视。但托尼的种种偏见在为养家糊口到黑人钢琴家那里求职时就不得不低头了。
主角唐·雪利为一名钢琴家
黑人主角一出场就冲击着我们的刻板成见——这位雪利博士是一位通身上流气质、有着高端品位的天才音乐家,甚至连他说话的嗓音都透着一种孤高的腔调。
托尼尽管为人暴躁、言行粗鲁,却因性格圆滑、执行力强,在工作的酒吧整顿休业后,被雪利博士邀请做自己南巡演出途中的保镖兼司机。为了一家四口的生计,托尼接受了这份工作与雪利博士一起踏上为期八周的南巡之旅。
影片的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肯尼迪执政时期的美国,而南部是种族歧视的重灾区,因此,一本被称为绿皮书的黑人出行指南便显得尤为重要。
雪利教托尼写浪漫家书
一路上,极度矜持自重的音乐家与言行粗鲁、占小便宜的市井小民摩擦不断,也有过相互误会,但最终,两个人在共渡难关的路上,慢慢放下因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带来的偏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结下深情厚谊。
雪利博士教导托尼不要赌博不要占小便宜,教托尼写浪漫的家书,而托尼坚持为雪利博士争取每一场演出的施坦威钢琴,教他徒手享用炸鸡的美味,在博士被拘捕后挺身而出去营救他……
就这样,种族、性取向、阶层截然不同的二人在巡演路上共享着彼此的价值观、爱好和记忆,最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明快欢朗的幽默剧情是本片的一大特色,尽管用幽默风趣的艺术手法处理沉重的话题给人轻松愉悦、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轻松欢快地表象下,有些东西依旧未变。
种族歧视反抗游行
20世纪60年代,种族矛盾持续激化,黑人平权运动风起云涌,向法律层面的“种族隔离”制度发起攻击。鄙视链的顶端,白人却依旧高高在上,传统的美国白人社群的种族认知观念—— “一滴血原则”根深蒂固:
一个人血液里只要有一滴来自黑人的血,都应该被认定为黑人,即使他的外表拥有完全的白人种族特征。这一种族认知方式在很多州甚至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因此,即使雪利是一个获得三个博士学位,会八种语言的天才音乐家,他也只是个黑人,肤色决定了一切。那个年代,黑人,就这样游离在时代的边缘。
雪利在雨中咆哮
最令人唏嘘的是,雪利博士在那个雨夜咆哮着:“So if I'm not black enough,and if I'm not white enough,then tell me, Tony, what am I?”
身为上流文化阶层的音乐家,他的天才、他的修养在他的肤色面前似乎不堪一击——他只是一个供上流社会的白人附庸风雅的工具,表演过后,白人对他依旧嗤之以鼻。但他在黑人同胞中也无法找到归属感——影片中有许多镜头刻画了钢琴家在同胞之中的孤独,最简洁而有力的一幕是:
二人乘坐的豪车出了故障,司机托尼下来修车,而西装革履的钢琴家出来透透气,这时在路边田地里辛苦劳作、衣衫褴褛的黑人劳工看到了这一幕,他们纷纷停下了手中的工作,默默地、长久地注视着雪利。这位钢琴家和路旁田间黑人同胞的对视令人感慨,他未说一句话,我却看出浓稠到几近流出的无力与孤独。
雪利与田间黑人的对视
他的黑人同胞冷眼看着他的通身贵气,他仿佛被他的同胞所抛弃。
黑人、音乐家、同性恋者,一切的一切都让他如此地与世界格格不入,他站在了边缘人之外的边缘。
他不被黑人同胞承认,在遇到托尼之前,他只能咬牙独自去打破成见,鼓起莫大的勇气他大声呼喊,他用力地按下钢琴键,他告诉世人——黑人也可以品味阳春白雪,黑人也能登大雅之堂。
托尼教雪利吃炸鸡
幸而有托尼相伴,这个语言粗鲁的白人混混尽管曾经歧视黑人,却在雪利最需要帮助的时刻挺身而出。雪利还在他的开导下试着做出改变,也试着接受改变后的自己。雪利学会了吃炸鸡,学会了在酒吧用钢琴弹奏黑人音乐,学会了走出孤独。那颗引发争吵的幸运石,真的带给了他一份深厚的友谊。就像托尼说的:“世界上那么多孤独的人,因为他们都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
影片最终,雪利在托尼的陪伴下,勇敢地走上杀死偏见的演奏之路。
怕什么世情难改成见难消?
进一寸,自有一寸的欢喜。
在第九十一届奥斯卡奖的激烈角逐中,《绿皮书》击败了《黑色党徒》而斩获最佳影片奖。引发了黑人同胞的争议,有评论说:“没有不尊重《绿皮书》,但我们黑人社区的人希望看到更被我们认可的、讲述黑人自己经历的电影,而不是为了白人观众而善待黑人的电影”。
但换个角度思考,就社会意义而言,《绿皮书》未必不能为改善种族歧视现象作出贡献:这部影片给持有偏见的白人的刻板成见造成冲击,也展现了不同肤色人种握手言和的美好场景,于温情之中唤醒人性与关怀。这幅美好画面终有一天会成为现实,更何况电影本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电影的教化力量本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所有打动人心的场面无不包含对真挚情感的美好呈现,若想于无形之中改变人们头脑中的成见,就应该在人们的脑中植入一份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美好记忆,而这份记忆存储着货真价实的、破解刻板成见的编码。
文字 / 谢金钊 邹安琪
责编 / 邹安琪
排版 / 谢金钊
配图 / 网络
指导老师 / 戴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