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这一生就干了这一件事”

木木   2019年03月05日  点击:[]

古岸陶为器,

高林尽一焚。

焰红湘浦口,

烟浊洞庭云。

刚下班回家的熊赛玉听说有人找他,又匆匆从家里出来。他身形颀长、清癯,步伐矫健带着爽朗干脆的气质,面部轮廓刚毅,从几根变白了的眉须中才看得出他的年龄。我们搬下拍摄设备,跟着熊嗲(铜官小一辈的人都称呼熊赛玉为熊嗲)走向他的工作间,没等拐过街道的第一个弯道就不见他的人影了——向铜官街上的人询问,才知道他已到了工作室,在门口等我们。

后来问起熊嗲身体怎么样,他说,“现在很多年轻人早上跑步,我不跑步,每天揉几团泥就可以了,就当锻炼了,还是全身运动”,熊嗲的脸上笑容灿烂又带点孩子似的羞涩。

正在拉坯的熊赛玉

熊赛玉的工作间不大,在儿子儿媳开的陶艺店的二楼。晚上昏黄的白炽灯下,他从狭窄的楼梯上去,楼梯转角处的背影有老手艺人身上沉淀出来的时代感和年代感——古朴的心、执着的坚守。

二楼分为两个房间,都不大,靠入口处的房间放了一台拉坯机、一把椅子、一台风扇、两个凳子上面架了块板子,准备放从拉坯转盘上端下来的毛坯;里面的房间稍大,除一个长长的工作台外就是摆放得整整齐齐、连壶嘴朝向都一样的陶坯,工作台上有泥巴、篾折等工具,用作坯体的修饰,比如用于上嘴、贴花等工序。从2004年回铜官到如今,熊赛玉琢磨了唐代铜官窑器型十几年,工作间的陶坯基本是仿唐代铜官窑的器型——盘口壶、双系执壶、贴花执壶、双口罐、双耳罐等等。他也会烧窑的其他工序,尤其擅长拉坯,做得多的是拉坯成型后的半成品。问铜官街上的手艺人拉坯谁厉害时,无论是老一代还是年轻一代,他们都会推荐你找熊赛玉。今年82岁的红色雕塑大师雍起林提起熊赛玉的拉坯技法,也语带赞赏,竖起了大拇指。

熊赛玉说:“我这一生就干了这一件事,但是我觉得很有意义,传承了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

1962年,11岁的他跟随师傅刘国振先生学习拉坯技艺,期间师傅手把手教学,基本动作熟悉之后就让他自己钻研。一个毛头孩子,坐下来学手艺,只有重复单调的练习,却坚持了一辈子。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吃饭的家伙。做了几十年,也做不厌,还想做。”

学艺的第二年,熊赛玉就到自家的厂房里做一些小罐子,靠自己摸索研究,两年后掌握了3/4的产品类型。60年代的工厂为追求效率和产量,推行流水线生产模式,每个人只负责一个产品的一道工序,要想练习自己负责内容之外的东西只能抓紧下班时间,因此熊赛玉总是厂里最后一个走的。

在厂里一直工作到69年,刚成年的熊赛玉到陕西当了兵,小伙子抽枝拔节、磨练心性,四年后成了有担当的大小伙子,回来后又一头埋进了陶瓷拉坯生产。由于工作调动,他在烧成车间、制模车间、成型车间工作了几年,陶瓷生产的全部工艺基本掌握,生产和管理经历也都有了。

在90年代铜官陶瓷产业下滑衰败的时候,和其他手艺人一样,他到沿海地区谋生,学习新的产品和市场知识。2002年,熊赛玉回长沙在湖南省妇幼保健医院附近租了个门面做了两年陶艺,恰逢铜官镇政府开发长沙窑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他就回乡潜心钻研长沙窑的器型,一直到现在。

待在家里的熊赛玉,除了照顾孙儿,会吃上一碗芝麻豆子茶,在不打扰邻舍休息的情况下,敲一敲锣鼓,邻里八乡什么事,大家也乐意找上他

他说“唐代长沙窑的器型很多,手艺应该说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从我们现在的水平来看,的确有的还不及老祖宗。”而今,我们只能从文物或遗址中去窥看千年前铜官的辉煌气象、盛唐遗风,不过,好在我们还有机会从当代手艺人那里看到技艺一路传承的足迹。

坐在拉坯机前的熊赛玉全神贯注,掂量了一下手里的泥巴,根据产品大小,两斤或者两斤半;然后把泥团放在转盘中央,找准泥团正中心的位置,捂准、等泥巴均匀后,大拇指下去开底,留五毫米或者一公分厚的底;捏空然后提上来,整个瓶身要求厚薄均匀,如果是新手往往提不上来;“最难的是走型,要根据器型的要求变化手的动作,肚子该大的地方要大,该小的地方小,形状基本出来了”,同时用竹板的锋口把坯体走光;然后在口部的泥巴开口,掌握好大口或者小口的区别;最后隔线,绷直一根线,从坯体底部拉过,分离坯体和转盘,然后小心端下来,一个毛坯就做好了。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般的毛坯罐,熊赛玉一天可以做四五十个;如果是长沙窑的贴花壶,因为加了印模贴花、上嘴等步骤,一天最多做一二十个。

熊赛玉制作的印模贴花壶

做好的陶坯,熊赛玉会在陶坯底戳上自己的章,印个“熊”字,然后直接卖给街上的陶艺店,购买者再自行画花写字,装饰烧成后,再卖出去时还可以向消费者夸耀这是熊赛玉老师傅拉的坯。熊赛玉的陶坯价格在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赚得的利润不过是辛苦费,并不轻松,但贵在自得其乐。他说:“每完成一个作品的时候,你的心情是很愉悦的。好像是有一种奋斗目标,有一种追求。”

夏天空气闷热,又在狭小的空间里,没多久,熊赛玉的衣服就被汗浸湿了,贴在背上,看得见脊梁骨。一口气做了三个壶之后,他才歇下来。坐在凳子上缓了会,然后摸出一根烟来,问我们镜头面前方不方便,在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点燃了烟,那一点火光映在他的眼睛里,格外明亮。

学手艺本身是为了生存,熊赛玉却把拉坯从生存上升到了生活,拉坯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但当下,老手艺人依旧面对的问题是,年轻一代没有他们少时的经历,缺乏学习手艺的动力和兴趣,也没有靠传统手艺谋生的想法。

铜官窑的拉坯技法不同于其他地区

为一次成型 不需要再修坯、理坯

对唐代长沙窑一次成型的拉坯技法赞不绝口的熊嗲面临技艺失传的困境,直白表达了自己的惋惜:“铜官窑的拉坯技法是很好的,用于现在铜官街上的小作坊生产也有很大的优势,如果失传了是很可惜的。”他说自己个人力量有限,想呼吁政府给学手艺的人适当的资助,希望有人静下心来学。

“我们已经六十多岁了,还能够搞几年,如果是有这方面的政策,能够把这项手艺传几个人,那么,后头的人肯定会传承下去。”

从熊赛玉工作间的阳台看铜官街夜景

白天做好的陶坯静静等待风干


来源 / 刘兰

排版 / 柳雯娟 王钧

责编 / 柳雯娟 王钧

指导教师 / 徐琼 吴月娥